• 07-22 2025
    社会服务中心
    丝丝清凉沁心田     入暑以来,我市持续高温天气。为切实做好防暑降温工作,帮助患者愉快度过炎炎酷暑,近日,我院临床各科室“夏日送清凉”活动又紧锣密鼓的开展了。     “西瓜真甜!这么热的天,你们冒着酷暑去采购西瓜,给我们防暑降温,真是太谢谢你们了!”听到患者们从心底的赞美,看到他们吃西瓜时溢于言表的幸福之情,医务人员置办降暑物资时的辛苦一扫而光,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从心底里感到开心和自豪。一份清凉,一份问候,香甜的西瓜驱散了焦躁,凉了夏,暖了心。     夏季高温以来,各科室负责人纷纷与食堂沟通,经常变换食物花样,为患者提供营养丰富的夏季食物,并时常开展健康宣教活动,叮嘱大家注意防暑避暑,督促大家及时饮水,注意休息等,在气温最炎热的时段,即时开展了各色各样的夏日“送清凉”活动。    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,大多数患者没有家属陪护。因此,患者的病情治疗与个人日常生活护理都是由我院医护人员来完成的。想患者之所想,急患者之所急,24小时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是我院医护工作者的真实写照。科室“送清凉”活动,虽然...
  • 07-22 2025
    社会服务中心
        早晨7点多钟,淮北市精神(心理)卫生中心-精神三科病房(女性患者病区)的走廊已传来熟悉的脚步声。科室主任关冬云身着白大褂,带领科室医疗团队开始每日例行的查房工作。坚持了30年的精神科医疗工作,不仅是她对患者病情的精准把控,更是一场无声的心灵疗愈。 专业与责任的坚守     “李阿姨,昨晚睡得怎么样?吃药后有没有不同往常的感觉?”关冬云俯身轻声询问一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李阿姨(化名)。李阿姨入院初期情绪极不稳定,时而沉默抗拒,时而躁动不安。关冬云敏锐捕捉到患者的心理变化,根据患者既往用药习惯,在以往的基础上调整了用药方案,更坚持每天与她谈心,鼓励她参与科室安排的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与精神康复活动。如今,李阿姨已能主动分享生活点滴,脸上也重现笑容。而这样的问与答,关冬云已坚持了数万次。     “精神疾病患者最需要被关注。”关冬云表示,查房不仅是监测病情,更是建立信任的桥梁,一句问候、一次倾听,都可能成为他们打开心扉的钥匙。在关冬云心中,患者不仅仅是疾病的载体,更是有着情感和需求的个体,她始终秉持着...
  • 07-22 2025
    社会服务中心
    病情回溯     “妈,我是谁?”面对儿子的询问,80岁的吴奶奶(化名)迟疑地打量着对方的脸:“你……你是我家弟弟老三吧,不对,你是小偷,要来偷我的钱……”这样的对话,在淮北某小区不断重复了整整五年。更令人心碎的是,老人总在深夜哭着闹着要寻找已经去世十年的丈夫,更是把毕生积蓄偷偷藏在马桶水箱、衣柜缝隙等角落里,时常控诉“家人要偷走我的养老钱、救命钱,我的钱再找不到,就要流浪街头了”。这究竟是人到了老年变得痴痴傻傻,还是大脑深处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呢?     据吴奶奶的儿子回忆,患者的“记忆迷宫”始于十年之前:从忘记关煤气灶、忘记关门等小事,逐步发展到认不出朝夕相处的儿子;从丈夫去世后情绪崩溃,到出现“亲生子女要偷窃自己养老钱”的妄想症状。尽管中途曾在综合医院诊断“脑梗死”并治疗,但病情并未缓解,反而持续恶化。老人的家属眼见按照常规治疗没有效果,最终将患者转入我院精神六科寻求专业干预。 科学干预 精准治疗     面对这一复杂病例,精神六科王晓林主任及医疗团队迅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,综合老人患有“脑梗...
  • 06-18 2025
    社会服务中心
        “有时去治愈,常常去帮助,总是去安慰”—这句特鲁多医生的名言体现了医疗科学所饱含的人文精神。在众多医疗学科领域,特别是精神医学领域,人文主义关怀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。精神科医务人员对于患者的关怀与爱护,时常能够抚慰患者脆弱的心灵,修缮患者“破碎”的情感世界。     我院精神二科在院患者丁某,近日在病房里度过了一个特殊的生日。今年的生日虽然在病房度过,没有喧嚣的聚会与满桌的佳肴,但一份静谧中的关怀与祝福,也格外纯粹而深刻。他特别感谢医院的每一位工作人员,是医务工作者用专业的知识和无限的耐心,帮助他重建生活信心。科主任宋书丽表示:虽然疾病使我们在医院相遇,但温暖与快乐不会缺席,愿生日这天的温馨与喜悦,成为患者康复路上的一束光。     而在充满感恩的父亲节当日,我院精神一科(男性患者病区)全体医护人员向住院患者送上问候与祝福,向每一位牵挂子女的“父亲”、思念家人的“儿子”道一声:“节日快乐,早日康复!”王政护士长携护理团队为在院患者送上节日的零食,给部分长期在院、生活困难的患者送上急需的生...
  • 06-03 2025
    社会服务中心
    端 午 安 康     “红杏单衫花满头,彩扇香囊不离手”。端午佳节期间,我院精神康复中心开展了包括“团扇绘制、竹编画制作、手工插花”在内的一系列康复活动,旨在让住院患者感受传统佳节的喜庆氛围、丰富住院生活,同时促进患者主动思考、学习、动手能力,以满足患者未来回归社会后的需求。     活动前,康复医师通过交班查房访谈等方式评估选择病情稳定的患者参加,通过讲座的形式向患者讲解端午节的来源及习俗,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,激发患者探索的兴趣,有助于随后工娱活动的开展。     团扇绘制活动    康复医师先指导患者对手工团扇进行白描练习,在勾勒出线条和轮廓后进行调色教学,最后让患者在空白团扇上进行绘制。通过不断地练习,由患者自己亲手制作的一把把图案精美、色彩绚丽的团扇就完成了。随后医师还带领女性患者学习团扇中国舞,她们拿着自己制作的团扇跟着音乐舞动,享受活动所带来的放松、自信、快乐。     竹编画制作活动     竹编画起源于中国,是一种充满中华民族特色和非遗传统手工技艺,能很好地锻炼动手、动脑能力...
  • 06-03 2025
    社会服务中心
    节日活动 温情疗愈     仲夏端午,艾草盈门。为驱散疾病阴霾,让精神科住院患者感受传统节日的温情疗愈,淮北市精神(心理)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于端午节期间策划“古风投壶·巧编彩缕”主题活动。     投壶源于周代射礼,象征“以礼正心”;五彩绳承载五行平衡之道,寓意驱邪纳吉;二者结合,既是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,更暗合精神康复中“专注力训练”与“社会功能重建”的核心目标。 现场直击,体验传统游戏中的疗愈瞬间     投壶雅戏—在专注中重拾掌控感     游戏采用特制塑料绒布包箭杆,降低可能存在的风险。在医护人员的鼓励与引导下,一位拒绝交流的抑郁症患者赵女士(化名),屏息凝神投出第一箭。箭矢入壶的“咚”声响起,她惊愕片刻后露出入院以来的第一次笑容:“原来我还能做成一件事。”  随后患者们组成的“龙舟战队”,以投壶积分模拟竞渡,在欢呼声中重建社交信心。箭矢入壶的声声脆响,像心跳一般提醒患者继续存在的意义。     五彩绳结—指尖流淌的生命联结     活动中,护士向患者耐心解析彩绳五行深意,青木寓生机、红火纳祥瑞、黄土佑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