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走进专家故事】“用心医心”—淮北市精神(心理)卫生中心 精神三科主任 关冬云
早晨7点多钟,淮北市精神(心理)卫生中心-精神三科病房(女性患者病区)的走廊已传来熟悉的脚步声。科室主任关冬云身着白大褂,带领科室医疗团队开始每日例行的查房工作。坚持了30年的精神科医疗工作,不仅是她对患者病情的精准把控,更是一场无声的心灵疗愈。
专业与责任的坚守
“李阿姨,昨晚睡得怎么样?吃药后有没有不同往常的感觉?”关冬云俯身轻声询问一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李阿姨(化名)。李阿姨入院初期情绪极不稳定,时而沉默抗拒,时而躁动不安。关冬云敏锐捕捉到患者的心理变化,根据患者既往用药习惯,在以往的基础上调整了用药方案,更坚持每天与她谈心,鼓励她参与科室安排的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与精神康复活动。如今,李阿姨已能主动分享生活点滴,脸上也重现笑容。而这样的问与答,关冬云已坚持了数万次。
“精神疾病患者最需要被关注。”关冬云表示,查房不仅是监测病情,更是建立信任的桥梁,一句问候、一次倾听,都可能成为他们打开心扉的钥匙。在关冬云心中,患者不仅仅是疾病的载体,更是有着情感和需求的个体,她始终秉持着 “患者至上” 的理念,用耐心、细心的关怀对待每一位患者,认真倾听患者的诉求,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,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和理解。
温暖与治愈的力量
关冬云曾接诊过一位专程来院就诊的高中生姑娘。当时正值高一下学期的患者,确诊重度抑郁,已经休学了半年,经门诊收治入院,经过半年的在院治疗及一年多的后续治疗,患者从症状消失、逐渐恢复学业,直到今年考取理想的院校。在整个治疗期间,关冬云倾听患者的心声、疏导患者的郁结、关注患者的生活、鼓励患者积极治疗,在患者出院回家后,一直追踪患者后续病情的发展,无论是繁忙的工作时间还是下班休息时间,都会定期与患者的家长进行沟通,叮嘱家长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康复氛围,即使是周末和深夜,收到患者家长发来的有关患者情况的消息和电话,关冬云都会耐心解答,详细给出解决方案。后来患者的妈妈激动地说:“每次我们家属感觉支撑不下去的时候,就想起你一直和我们说的:相信孩子,包容孩子、鼓励孩子,只要她想做的肯定能够做到。这句话支撑我们家在治愈道路上坚持走了下来。”
“精神类疾病患者内心的痛苦,身为医生的我们要做到感同身受。”关冬云感慨地说道,“由于精神疾病的隐蔽性,哪怕是与患者最为亲近的家人和朋友也难以敏锐地觉察。所以日常生活中,要用心探寻患者内心深处心理异常感受的蛛丝马迹,关注患者每一个细微的变化、每一句欲言又止的话语、每一个不同往常的习惯,只有真正的关注、关心患者,才能找到合适的治愈良方。”
探索与奋进的追求
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,牵涉到生理、心理、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因素。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医者,关冬云深知,很多诱使病发的因素,往往都是隐匿性的,隐藏在生活的细微角落之中。它们可能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极小的事情,比如一次微不足道的挫折、一句不经意间的批评,甚至有些是患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。因此,关冬云一直在不断观察、学习、探索,始终致力于根据不同病情制定最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,并凝聚科室医疗团队,积极协助各岗位医生和患者家属共同协助干预患者的治疗与康复。
多年的一线工作经历也让关冬云逐渐认识到,精神心理健康科普与精神疾病患者社会关怀的重要性。“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,但传播健康理念,提高全民对精神医学的认知和理解,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,同样有益于患者的康复,也是身为医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。”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,关冬云积极投身于精神心理健康活动,她积极参与义诊、鉴定评估、医疗宣传活动,把自己积淀的丰厚学识和临床经验,转化为科普知识。同时,通过广泛深入社区、学校、医院等基层机构,以最接地气的方式面对面传播健康科普内容,惠及全市范围内的医、校、工作单位等等。
“也许我们为病人所做的并不为别人所知,但我们凭的是自己的一颗医者仁心,心病由心医,只要医者用真情对待患者,多一分关爱,病人和家庭就会多一分希望。”关冬云感慨慨道。作为一名专业的精神科医生,关冬云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、踏实勤奋地工作着,她希望在精神三科整个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下,能用专业的知识和仁爱之心为这些特殊的患者带来温暖与光明,使精神科不仅成为精神疾病患者的“避风港”,更能成为他们走向新的人生的开始!